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二十五回 香魂歸葬馬嵬坡 太子北馳靈武城 (1)

關燈
六月十四日辰時,車仗離開金城縣向西行走。這幫人包括那些禁軍將士,此前皆處錦繡叢中,何曾受過如此又饑又累的大罪?

陳玄禮悄悄來到高力士面前,憂心忡忡地說道:“高將軍,僅僅一夜之間,竟然有數百將士不知所蹤。剩餘之人也是竊竊議論,怨氣很大,若長此以往,恐怕要生亂子。”

高力士嘆道:“唉,大難當前,皆自思退路了。今晨起來,連袁思藝都不見了蹤影。聖上此前待袁思藝恩遇殊重,連他都跑了,遑論他人!”袁思藝此前任內侍監,職掌內侍省,秩級正三品,是李隆基最寵信的宦官之一。當此危難之際,竟然不告而別。

陳玄禮此前與高力士相善,聞言著急道:“高將軍還是速思善策吧。此去蜀中路途遙遠且艱難,若從人四散逃奔,如何能維護聖上周全呢?”李隆基不愧有識人之能,他之所以讓陳玄禮長期職掌禁軍,就是瞧中了陳玄禮的一顆忠心。

高力士頷首道:“不錯,聖上的平安也只有我二人一力維護了。嗯,陳將軍,你剛才說將士們怨氣很大,莫非僅僅因為饑餓勞頓嗎?”

“此為誘因。他們議論到了最後,多指出此次逃難的罪魁禍首實為楊國忠。若無楊國忠激起安祿山生亂,又沒有促哥舒翰出關兵敗的事兒,哪兒有今日的狼狽之相?”

高力士聞言若有所思,沈吟片刻緩緩問道:“這些隨行的將士隨你多時,你有把握掌控他們不得生亂嗎?嗯,就是說他們逃散一些尚可,勿得嘩變危及聖上。”

陳玄禮面帶憂色道:“這些隨行將士,皆為挑選而來,末將知道他們肯定不會嘩變。然逃散之人愈多,就會擾亂軍心,若不能扼其勢,終歸難以收拾。”

“也罷,你這一路上不要隨侍聖上身邊,就與將士行在一起,觀察他們的動靜。陳將軍,你我二人皆得聖上厚恩,聖上路上若有閃失,即是你我之罪,我們須有萬般謹慎之心。”

陳玄禮答應後離去。

自金城縣至馬嵬坡僅有二十餘裏的路程,這一班疲憊之人行走得甚為緩慢,日過頭頂後方緩緩到了馬嵬坡。高力士將李隆基及妃嬪迎入驛中,隨行的禁軍將士則在驛外駐紮。

當車駕將至馬嵬坡的時候,陳玄禮又借故來到高力士身邊,悄悄說道:“高將軍,形勢有些不妙。末將一路上讓諸將努力約束士卒,然難以收心,許多人在那裏罵罵咧咧。末將以為,今夜之後,這些隨行的將士許是會散失大半,如何是好呢?”

高力士一路行走,起初腦中一個模模糊糊的念頭逐步清晰起來,他不能容許事態進一步惡化,務必行果斷措施,以保李隆基平平安安到達成都。他此時沒有猶豫,問道:“他們是不是以為,若楊國忠待在皇帝身邊,事態就難以好轉?陳將軍,我這一路上也想了許多,楊國忠在蜀中經營多年,我們這些人到了蜀中,將來是否要全聽楊國忠號令?”

陳玄禮頷首道:“不錯,軍中之人既怒楊國忠此前胡作非為,又憂到了蜀中再受楊國忠禍害。他們紛紛逃之,多因於此。”

高力士斷然道:“陳將軍,若斬楊國忠,是否能使將士收心呢?我以為,為保聖上平安,斬殺楊國忠可使將士歸心,並可永絕後患,不知你有沒有這個膽量?”

陳玄禮微微一笑道:“末將早就等著高將軍這句話。斬殺楊國忠何足道哉,我此前只是擔憂聖上會責我謀逆,若高將軍今後能在聖上面前替末將遮掩則個,末將又有何懼呢?”

二人此時心心相印,其實不用多話,大計已然定矣。陳玄禮欲離開的時候,高力士又喚著他:“如此大計,最好還是稟知太子一聲。”

陳玄禮疑惑道:“高將軍,此事你知我知,事發前最好不宜擴散。太子日常謹慎小心,他如何肯為此事做主?”

高力士嘆道:“我等二人皆為臣下,太子畢竟為儲君,如此大事最好由太子首肯。你這就去稟知太子不妨,楊國忠胡作非為,太子早已切齒痛恨。當初聖上或讓太子監國,或讓太子領兵為帥,楊國忠一直橫加阻撓,你莫非不知嗎?唉,此等大事有太子首肯,那麽千秋萬代之後,世人也不會指斥我們為逆臣。”

陳玄禮領命而去,一場大事即將發生。

驛中尚存有食物,可以讓驛中之人混個半饑半飽;而驛外的將士處此荒郊野外,周邊少有村落和集鎮,他們又如何能覓來食物呢?陳玄禮派人到鄰近村落裏買來一些食物,畢竟僧多粥少,難止將士們的饑餓。這幫將士昔日在京城,皆為錦衣玉食的主兒,然自昨日一大早離了京城,既無食物果腹,又行色匆匆,疲累無比,心中的無名火就越燃越旺。現在到了午後又無食物入口,一些將士就出言咒罵,現出混亂苗頭。那些秩級較高的將領眼見勢頭不妙,就圍至陳玄禮身邊討要主意。

陳玄禮觀此情狀,心中就暗讚高力士道:眼前無食物果腹,唯有斬殺楊國忠以轉移視線,方為絕妙的唯一勝途!他待眾將紛紛說完,然後嘆了一口氣,說道:“我們此前好好地待在京城,到底為何落到此等可憐境地?”

恰在此時,有二十餘名身著吐蕃服色的使者到了馬嵬坡,他們既無法入驛居住,又無物可食,得知楊國忠為朝廷丞相,就擋住楊國忠的坐騎訴說。

一將側頭看了看馬背上的楊國忠,恨聲說道:“陳大將軍明知故問!楊國忠實為國賊,先激反安祿山,再胡作非為淪喪國土。然楊國忠恃聖上之威,又怎能奈何他呢?”

眾將皆以為然,紛紛點頭。

陳玄禮看到火候正好,遂言道:“不錯。今天子震蕩,社稷不守,使生人肝腦塗地,皆是楊國忠所為。哥舒翰好好地守著潼關,實有誅殺楊國忠之心,楊國忠為禍害將士,就攛掇著聖上逼哥舒翰出戰,由此大敗。我今日有心,欲誅殺楊國忠以謝天下,你們以為如何?”

眾將聞言先是大震,繼而異口同聲地說道:“好呀,我們早有此心。只要殺了此賊,就是得罪,亦為所願。”眾將說完,皆將目光斜向與吐蕃人說話的楊國忠。

眼前的時光似乎凝固,化做短暫的沈寂。忽然一將大聲嚷道:“楊國忠與胡虜謀反,欲挾持聖上入吐蕃,我們怎麽辦?”

眾將齊聲喊道:“殺了他。”他們一面拔刀奔向楊國忠,一面招呼鄰近的將士隨同前往。很快,楊國忠與二十餘名吐蕃人被團團圍了起來。

楊國忠看到將士們激憤地圍在自己身邊,臉色一寒,張嘴欲叱,忽然一箭飛來,恰恰射中其前額,楊國忠頓時倒撞馬下。

可憐楊國忠糊裏糊塗就成為眾人的刀下之鬼,那二十餘名吐蕃人也被連累,皆被齊刷刷地砍下腦殼。眾人殺紅了眼,新任禦史大夫魏方進恰在近旁,看到楊國忠被斬,就問了一聲:“你們為何殺宰相?”

其話音未落,也隨即被砍下了腦袋。

楊國忠得知李隆基欲往蜀中,就先令家人扶持其妻裴氏和虢國夫人提前離開京城,此時已到達扶風地面。其長子楊喧此時任戶部侍郎,與韓國夫人隨大隊行走。將士們殺掉了楊國忠,立刻尋來韓國夫人和楊喧,也是一刀砍落,二人頓時身首異處。

將士們歡呼聲起,經過這番折騰,他們暫時忘記了饑腸轆轆。有人將楊國忠的頭顱割下,然後挑在槍頭之上,就立在驛門外懸首示眾。

虢國夫人和裴氏後來得知了馬嵬坡兵變,嚇得不敢再向蜀中進發,只好向西逃竄到了陳倉地面。陳倉縣令薛景仙聞訊,即率人追殺。虢國夫人、裴氏以及楊國忠的小兒女皆死在陳倉,顯赫無比的楊氏家族就以這種方式雕落於世。

李隆基剛剛與楊玉環共進一些飯食,這裏的飯食較之前一晚的芻粟要可口一些。李隆基瞧著楊玉環那憔悴的容顏,心疼地說道:“出行倉促,不料遭罪如此。唉,到了蜀中,境況許是會好起來,這一路上,你不管飯食好壞,務必將肚中填飽。”

楊玉環臉上露出微笑,說道:“陛下心憂國事,又顛簸勞頓,就不要替妾操心了。妾只要隨侍陛下身側,雖粗糲陋食,並無怨言,唯盼陛下多進食一些。”

李隆基搖搖頭,無奈地長嘆一聲。

這時驛外傳來喧嘩聲,且間以淒厲慘叫,讓人聽來覺得毛骨悚然,高力士見狀,急忙出外察看。

過了一會兒,高力士返回驛中,李隆基急問外面為何喧嘩。高力士先瞧了一眼委頓在地的楊玉環,繼而言道:“陛下,隨行將士因無物果腹,由此喧嘩,恰好有吐蕃使節到此,因一言不合,將士們就將這些吐蕃人砍翻在地。”

李隆基道:“陳玄禮呢?他們砍翻吐蕃使節,即為大罪,陳玄禮為何不管?”

高力士嘆道:“眾怒難犯,陳玄禮一人之力難成。觀眼前之勢,唯有陛下出外赦免將士之罪,許是能平息下來。”其實楊國忠之頭就懸在驛門之前,高力士不說楊國忠已死,本意為不想驚擾了楊玉環。

李隆基於是起身,高力士一面上前攙扶,一面遞上拄杖,然後二人一前一後步出驛外。李隆基出門後赫然看到楊國忠的首級,再見眾將士將驛站圍得嚴嚴實實,心中不由得大震,驚問道:“力士,國忠怎麽被殺了?他們……他們意欲何為?”

高力士躬身答道:“陛下,臣剛才當著貴妃之面不敢明言。臣剛才問詢明白了,將士門又累又餓,由此生變,最終認為楊國忠實為國賊禍首,為絕後患斬而殺之。將士們未奉旨而殺丞相,心憂有罪,如此就圍了驛站,請陛下赦免其罪,就可解除眼前之厄。”

李隆基年輕時即數發宮變,如今老來彌辣,當然明白眼前的形勢。他此時沒有一絲停頓,大聲喊道:“陳玄禮何在?”

陳玄禮就從人縫中擠出來到李隆基面前,伏地叩首道:“臣無能無力,由此驚擾了聖上,請聖上治臣之罪。”

李隆基知道,群情激憤之時,須因勢利導,萬不可一味斥責釀成禍端,由此惹禍上身。他先喚陳玄禮平身,繼而言道:“楊國忠倒行逆施,朕早有去除之心。將士們今日深明大義,毅然斬殺國賊,大稱朕心。陳玄禮,朕赦將士們無罪,你速速代朕前去宣慰,並勸將士們各回本隊,這就散了吧。”

陳玄禮叩首領旨,就轉身來到將士們面前大聲宣旨。將士們聞聽皇帝赦免了擅殺朝廷宰相之罪,心頭大覺輕松,然並不聽從各回本隊的旨意,腳步不動,依舊團團圍困驛所。

陳玄禮又大聲宣旨一遍,這時將士們齊聲喊道:“賊本尚在!”

李隆基聞聽此言,知道將士們所指的“賊本”即楊貴妃,臉上顏色頓時黯淡。其身側的高力士也是臉色一沈,心中暗暗嘆道:“果然連累了貴妃!”

陳玄禮又趨至李隆基面前,叩首道:“陛下,楊國忠謀反,則貴妃不宜供奉。如今將士們群情激憤,願陛下割恩將貴妃正法。”

李隆基臉如死灰,緩緩說道:“朕當自處之。”言訖,拄杖緩緩進入驛門。李隆基入門後不忍去見楊玉環,就在那裏拄杖傾首而立。他知道,眼前眾怒難犯,自己雖為皇帝之身,也無能平息;若將楊玉環殺之以平眾怒,自己又如何能舍得呢?

高力士和陳玄禮見皇帝入門後久無動靜,二人對視一眼,皆心急如焚。他們一樣的心思,知道若皇帝不能當機立斷,許是會危及自身。陳玄禮先從地上爬起來,然後轉對眾將士行了一個手勢,讓眾將士寬心稍稍等待,他就與高力士並肩入了驛門。

陳玄禮滿臉焦急之色,又伏地連連叩首道:“陛下,今眾怒難犯,陛下安危在頃刻之間。願陛下速決貴妃之事。”

李隆基先責陳玄禮:“朕讓你掌控禁軍,難道讓你們行兵諫之事嗎?”他說話至此,深知人心難測,陳玄禮往昔雖恭順忠心,萬一他現在也有異心怎麽辦?遂再以柔言說道,“玄禮呀,你久隨朕身邊,當知貴妃常居深宮,又如何能參與楊國忠的謀逆?你還是出外好好勸勸將士們,讓他們不要有畏懼之心,這就散去吧。”

陳玄禮聽言後,知道現在不殺楊玉環,驛外的將士定不會罷休,他又不知該如何勸諫李隆基,只好一味叩首而已。

高力士眼見事態緊急,急忙躬身說道:“陛下,臣知道貴妃未曾參與楊國忠的謀逆,誠無罪責。然將士們現在已殺楊國忠,若貴妃今後仍侍奉陛下左右,他們能心安嗎?為防激變,臣躬請陛下速下決心,眼下唯有賜死貴妃方能解圍。”

李隆基眼中湧出老淚,嘆道:“朕廢了貴妃之位,僅保其命不可嗎?”

高力士道:“眾將士之所以未曾入驛擒拿貴妃,實基於聖上之威及陳將軍往昔統馭之功,若時辰久了,臣深恐事態擴大。陛下宜速斷之!”

李隆基心頭雖亂,也明眼前局勢。那一刻,他心間忽然感嘆,自己貴為天子,竟然不能保有自己的寵妃之命,由此萬念俱灰。地上的陳玄禮一直叩首不已,李隆基明白這二位臣子實慮及己身安危,遂長籲了一口氣道:“也罷,力士,你去辦此事吧。”其說完話,就頹然坐於地上。

高力士知道眼前時刻危急,就說了一聲:“陳將軍速侍聖上。”然後急急地帶著數名太監跑向室內。

高力士先令數名太監將楊玉環引入驛後的佛堂,再令一太監將白綾懸於房梁之上,然後伏地叩首道:“事態緊急,乞貴妃娘娘救聖上之危。”

楊玉環此時已知外面兵變,又從太監口中得知楊國忠之頭懸在驛門之處,姐姐也死於非命,心中大懼,臉上梨花帶雨。她聞聽高力士之言,反而平靜下來,問道:“妾若身死,果然能保聖上安危嗎?”

高力士急聲道:“將士們害了楊丞相,生怕貴妃今後在聖上身邊對他們不利。聖上不忍賜死貴妃,然時辰久了將士們容易激變,老奴特來懇求貴妃……”

楊玉環打斷高力士的言語,說道:“不用說了。若因妾身之故,使聖上處於危急境地,妾當以死維護聖上。唉,不料未能訣別,就請高將軍向聖上轉呈妾意。”

楊玉環走至佛像前,默默地向佛禮拜。禮畢,她徑直走向白綾處,將頭頸伸入綾中,然後自己蹬開了凳子,一縷香魂由此升天。

高力士令將楊玉環的屍身擡至院中,自己疾趨前門。李隆基此時頹坐地上,看到高力士前來,已知他辦完了事兒,豆大般的淚珠就不絕地滾出眼眶。高力士觀此情狀,心中也是一酸,然他知道大事要緊,就轉對陳玄禮道:“貴妃之屍已陳院中,陳將軍,你速去喚來一些領頭之人入院驗屍,然後令眾人散去吧。”

高力士攙扶著李隆基,緩緩進入室內。

將士們得知貴妃已死,遂收心散去。經過如此一番折騰,夕陽已開始散出最後的餘暉。到了這般光景,大隊是日無法前行,當晚就要宿在馬嵬驛中。

楊國忠臨死,還拉上二十餘名吐蕃人陪葬,這些吐蕃人死得實在冤枉。此後吐蕃讚普聞聽所派使節被殺,頓時大怒,就趁著大唐西北軍力空虛的時候,大舉攻入隴右、河西和安西之地,大唐的西域通路由此斷絕。

高力士待李隆基的情緒稍微平覆一些,輕輕問道:“陛下,將士們看了貴妃的屍身已然散去,臣令人將貴妃屍身置於佛堂,陛下是否移步一觀?”

李隆基實在不相信活色生香的楊玉環已然與自己人鬼殊途,剛剛平覆下來的情緒又覆激動,眼淚不絕落下,就搖搖頭道:“罷了,朕不想見她死人之面。力士,你先在左近找一個地方將她葬下吧。”

高力士道:“或者將貴妃的屍身搬入蜀中,與其父母葬在一起?否則貴妃獨自在此,也太孤單了一些。”

“胡說,她是我的妃子,將來須與我葬在一起!嗯,你也同時將楊國忠等人的屍首收攏收攏,讓他們入土為安吧。兩京終有光覆的時候,屆時再來替她移墓吧。”

馬嵬驛向北不遠有一土岡,被稱為馬嵬坡。高力士就在岡下掘坑,將楊玉環等人葬在此處,為防別人盜掘,高力士與陳玄禮僅尋來親近之人秘密安葬,甚至在驛所附近設有疑冢。由於他們行事頗為隱秘,有人掘發疑冢之後發現其中僅有楊玉環的衣冠,由此妄言楊玉環未死,也就引申出了許多美妙的傳說。

高力士辦完了這些事兒入驛向李隆基覆命,李隆基道:“哦,你要記準貴妃墓的方位,將來我要去憑吊一番。唉,我今日周身無力,心中沈重如鐵,竟然沒有最後看她一眼。力士,她此時在陰間,會不會怪我薄情啊?”

高力士看到李隆基率性如此,就哽咽著說道:“陛下……”話剛出口已然淚飛如雨,後面的話就無法說出了。

將士們殺了楊國忠和楊玉環,又覺饑餓,眼見夕陽西下,遂四處尋食,好歹混飽了肚腹。

夜幕張起,大家經過午後這場血雨腥風,腦中回覆清明,忽然就明日趨向開始了爭論。事情還是從楊國忠被殺後開始引起,有人以為蜀中由楊國忠經營多年,那裏的將吏勢必與楊國忠“連謀”,若此數千人入蜀之後,實在微不足道,說不定楊國忠的同夥會危及皇帝和眾人,因此不主張入蜀。此議一出,頓時議論紛紛,有人主張往朔方,有人提議到太原,更有人提出返回京師,由此莫衷一是。

李隆基在太子等人陪同下勉強進了些晚膳,眾人看到李隆基遭此大變神情郁郁,場面就顯得頗為沈悶。待高力士和陳玄禮將眾人議論稟知李隆基,李隆基毫無興致,僅淡淡地詢問李亨道:“朕寸心大亂,毫無思慮,太子以為應去何方呢?”

李亨此次出京後一直隨後軍行走,午間休息時也未入驛中陪伴父皇左右,所以未曾目睹驛中兵變。待事情完結後,方急急入驛陪伴李隆基身邊。他聽到李隆基問詢,即脫口答道:“兒臣全憑父皇主意。”

李隆基有些不滿,搖了搖頭,嘆道:“我心力交瘁,能有什麽主意?太子呀,如今危難之際,你須多替我分一些憂。”

李亨一副唯唯諾諾的模樣,聞言後答道:“兒臣願替父皇分憂,父皇盡管吩咐。”

李隆基又長籲一口氣,就轉對高力士道:“高將軍,我意還是入蜀,然不可再因此生出變故。這樣吧,你代朕召集隨行大臣和將領議論一番,還是要心齊歸於一處,方為妥當。”

高力士見皇帝如此說話,明顯是受了白日兵變的刺激,由此心有餘悸,不敢再與眾將領面對。他於是攜同陳玄禮一起,走到驛門外張著火把開始議事。

眾人依舊吵吵嚷嚷,各持己見。高力士待眾人說完,方緩緩說道:“太原雖固,然地與賊鄰,且那裏原屬安祿山統轄,則人心難測;朔方靠近邊塞,那裏人一半為蕃戎之人,易生變數;西涼懸遠,沙漠蕭條,大駕難動,人馬難行,且那裏物產缺少,恐難持久。蜀中雖窄,然那裏土富人繁,表裏江山,內外險固,則蜀道可行。”

高力士逐個分剖了利弊,最後認為還是入蜀為宜。眾人聞言頗為信服,然數人終對楊國忠不放心,就有人說道:“高將軍所言甚為有理,然楊國忠久在蜀中經營,說不定有連叛之人。我們人數太少,萬一入蜀之後被楊國忠的餘黨相攻,如何是好?”

高力士決然道:“蜀中郡縣一樣為大唐之土,又如何成了楊國忠的私人地面?大家莫非忘了嗎?穎王已奉旨事先入蜀,他此時已在入蜀沿途驛中設好了儲供,請大家放心,蜀中將吏定會恭迎聖上駕臨,且使大家免去饑餓困頓之厄。”

強權之下,大凡威權喪失之時,人們方敢議論紛紛。眾人這日殺了楊國忠,又逼皇帝賜死楊玉環,他們覺得昔日仰之彌高的皇權不過如此,因而才敢出聲議論。現在高力士逐個駁倒欲往之地,力促入蜀而行,眾人方才想到,皇帝欲往何方是皇帝的事兒,哪兒有他們說話的份兒?由此不再多言,次日入蜀就成為定議。

李隆基知道了議論的結果,就平淡地說道:“既決意入蜀,就讓大家早點休息,明日還要趕路。太子,你不用候在這裏,也去歇息吧。”

李亨躬身退出,就回到自己的棲身之地東廂房歇息。

陳玄禮當時尋到太子李亨,婉轉表達了欲誅楊國忠的心意,李亨一貫謹小慎微,此時猜不透陳玄禮的真實心機,就在那裏沈吟不答。

陳玄禮有些著急,疾聲說道:“太子,若不誅殺楊國忠,路上定有禍變,則勢必危及聖上和太子。臣請太子做主。”

李亨嘆道:“陳將軍不可如此說話,我為太子,亦為父皇的臣下。如此大事,最好還是恭請父皇示下才好,我縱想做主,又如何能做主了?”

“太子應當知道,楊國忠與貴妃隨侍聖上身邊,聖上如何肯責他們一句?太子,事態緊急,臣擔著天大的責任,無奈出此策,心中還是記掛著聖上和太子的安危。若太子不便回答,還請太子將臣剛才說的話永藏心間,不可對外洩露一句。”

李亨多年來生怕父皇猜疑,盡力收斂自己的言行,日子過得戰戰兢兢。當李林甫屢行大獄,意圖從外戚那裏攀誣李亨的時候,李亨不惜接連休掉二妃以圖自保;楊家威勢淩然,李亨選擇了努力避讓的方式,不敢讓自己進入楊國忠的視線之中。李亨是年已四十餘歲,他能長期將自己裝扮得乖覺恭順,在李隆基和百官眼中實為一名碌碌無為之人,這份隱忍功夫常人難及。

對楊國忠而言,李亨將其劣行瞧在眼中,絕不出言一句,心中早對楊門一家橫行京城厭惡之極。其實李亨的這份冷靜,也讓楊國忠恐懼,當李隆基決定禦駕親征、令太子監國的時候,楊國忠頓時感到末日將臨,就與楊家姐妹一起勸說李隆基取消此議。

現在皇帝帶隊西逃,隨行的數千禁軍就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,陳玄禮職掌禁軍,他若有意誅殺楊國忠,實為天賜良機。李亨當然樂見這種局面,若楊國忠身死,對李亨的安全而言就增加了不少平安。

李亨一開始摸不清陳玄禮的真實心機,就選擇推卻以察其意。剛才陳玄禮話中的意思,擺明了就是太子不首肯,他們也會決意去幹,李亨由此心花怒放。他覺得自己不可過於冷漠,最好添火加柴,力促此事辦成,就可永絕父皇身邊最大的禍胎,遂說道:“楊國忠胡作非為,今日國難,恒由其起!陳將軍若能上應天意,下順民意斬殺此賊,我並無異議。只是此事重大,須妥善籌謀才好。請陳將軍放心,我絕對不會向外洩露一句的。我也想叮囑一句,將來此事不管成敗,父皇面前,還請陳將軍不要提及我名。”

陳玄禮看到李亨支持此議,心中大喜,就拱手說道:“末將今日既得了太子之言,則信心倍增。請太子放心,將來就是海枯石爛,今日所言終將爛於末將肚中,絕不會對外洩露一句。”

馬嵬兵變的核心人物實為陳玄禮、高力士和李亨三人,陳玄禮和高力士之所以發動此變,主因在於保護李隆基路途安全,而李亨同意此議,心間又有其他想法。事發後三人絕口不提密謀之事,後世也就有了許多妄測。

李亨當時目送陳玄禮的身影向前疾馳,心中不由得嘆道:陳玄禮向為父皇虔信的忠順之人,不料出京未遠,心中就開始醞釀大事,可見這世上最靠不住的就是人心!

待陳玄禮領兵誅殺楊國忠,又逼死楊玉環,李亨一直緊繃的心就安然落了下來。現在高力士力排眾議,決意翌日仍然赴蜀,李亨的心中又若有所思。他回到東廂房,召來貼身太監李輔國悄悄問道:“信使還沒有回來嗎?”

李輔國嘆道:“信使出京之時,尚不知聖上要幸蜀。他就是此時回京,也難尋我們的蹤跡。”

李亨與李光弼一直來往甚密,其信使頻繁在兩地間穿行。李亨每遇大事,特別是近來的軍國大事,皆要傾聽李光弼的主意。

李亨決然道:“明日再派人與李光弼聯絡,讓他速就眼前情勢評估。”

李輔國疑惑道:“如今居無定所,信使返回時又到何處呢?”

此前李光弼來書中多囑李亨勿要喪失信心,他認為安祿山謀反不得人心,其勢難久,朝廷只要穩紮穩打,定能剿滅叛軍。然哥舒翰兵敗如山倒,皇帝也因此逃往蜀中,李光弼遠在常山郡難知此情。李亨之所以速派信使前往常山,其實最想詢問李光弼對眼前大勢的看法。

李亨聞言喃喃說道:“是呀,我們果然隨大隊入蜀嗎?”然後緩緩坐下皺眉凝思。

李輔國不明其意,心想若不入蜀,又有何方可去?

李亨心間一個模糊的念頭逐漸清晰起來:該是擺脫揮之不去的那團巨大的陰影的時候了。

多少個晨昏之時,李亨在鏡中看到頭上漸生白發,哀憐不已:這個太子之位,莫非要坐到滿頭白發之時嗎?李光弼此前的來書中,多次向李亨勾勒了這樣一個對陣形勢:只要官軍固守潼關,與叛軍長期相持,屆時郭子儀和李光弼可以率軍逐步占領河北地面,再將安祿山的老巢範陽攻下,就可持叛軍將領的家屬相脅。如此到了反攻之日,官軍可自北、西、東、南四個方向同時向洛陽壓迫,則叛軍定會土崩瓦解。李亨此時想道,潼關失守長安丟失之後,官軍看似一敗塗地,然朝廷還擁有西北、朔方、河東諸郡、江淮之地以及蜀中,河北還有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兩支勁軍,並未到山窮水盡之時。

李亨由此拿定主意,斷然道:“我們不去蜀中,明日須向朔方而行?”

李輔國道:“我們不去蜀中,難道聖上也去朔方嗎?”

李亨道:“父皇欲去蜀中,我如何能攔阻?蜀中固然內外險固,無非守勢而已,安祿山雖一時難以攻下,官軍又如何攻得出來?反觀西北之地,若令郭子儀和李光弼自河北會師,我們坐擁西北之地,就進可攻,退可守。”

李隆基此時銳意已失,只想找到一個穩妥的地方喘息而已。李亨此時心有大志,打定了與安祿山相抗的主意,眼光就與李隆基大不相同。平心而論,李亨此時決意棄蜀北上,再以郭子儀和李光弼所部為平叛主力,實為扭轉眼前之勢的唯一良策。

李亨心中既有主意,是時雖疲困無比,然興奮難寐,就與李輔國等親隨密謀一番,然後分頭行事。

天寶十五載六月十五日,老天仿佛為了適應李隆基的心情,夜半之後即狂風大作,繼而暴雨如註。比及天明,小雨依然淅淅瀝瀝,連綿不斷。辰牌三刻,李隆基步出驛門,隨行人馬開始緩緩行進。李隆基側頭向北眺望,前一日此時尚相伴左右的楊玉環已人鬼殊途,正長眠在那高岡下。李隆基思念至此,心裏又是一陣抽緊,遂閉目穩定心神,就覺得飄拂到臉上的雨絲,如玉環那滿頭青絲般起舞,似向自己傾訴別去衷腸,其中既有傷感,又有幽怨,不覺兩眼又流出清淚。

車駕在雨中行走更顯緩慢,此去成都路途遙遠,尋常驛卒行走尚需二十餘日,如他們這樣緩慢而行,至少月餘方至。李隆基隨著鐵輿的搖搖晃晃,漸漸止住了淚水,又有困意襲來,就在那裏睡了過去。

驀地,前方的先導止步,行進的隊伍也就戛然而止。李隆基此時如驚弓之鳥,感覺車駕停止了走動,頓時一激靈睜開眼來,疾聲喊道:“力士何在?力士何在?”

高力士聞言急忙跑到李隆基面前,李隆基問道:“前面有何事發生?為何不走了?”

高力士稟道:“臣已然問過了。前面不知為何聚集了數百村民,他們遮道相阻,懇求陛下不要入蜀,就留在此地集合官軍與叛軍相抗。”

李隆基聞訊不由得長籲了一口氣,心想只要不再發生波折最好,就吩咐高力士道:“這些百姓眷戀本土,並不為錯。也罷,可取出一些財帛等物散與他們,讓他們自顧安命吧。你囑前隊辟開道路,我們先行,讓太子帶領後軍撫慰他們。”

高力士領命而去,過了一會兒,車駕又開始緩緩行進。李隆基行經那些百姓身邊之時,只見這數百人牽衣攔道而哭,果然情切意真,心裏又是一酸,只好低頭而去。

前隊行了一個多時辰,眼見臨近中午,就停止前進就地造飯。他們用完午飯,並不急著行走,要在這裏等待太子率領的後隊。然時辰一刻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